本文導讀:在紅河南岸哈尼族的梯田農業中,水以奇特的方式貫穿於農業生態循環系統中。高山森林孕育的溪流水潭順著盤山而下的水溝,流入村寨,流入梯田,梯田連接,水溝縱橫,自上而下,長流不息,最後匯入炎熱河谷穀底的江河湖泊,又蒸發升空,化為高山森林上的雲霧陰雨,如此反復,生生不息。
元陽哈尼族梯田從古至今始終是一個充滿生命活力的大系統,是哈尼族人民物質和精神生活的根本。166689畝梯田在養育著336971個農業人口,高山上的63958.4公頃森林提供著全縣人民的生活用水和農田用水,全縣4653條水溝幹渠仍在灌溉著千山萬嶺之上的梯田,這就是元陽哈尼族梯田奇觀的突出特點。它即不是單純的自然景觀,也不是單純的人文創造,而是哈尼族人民與哀牢山大自然相融的和諧互促互補的天人合一的人類大創造,是文化與自然巧妙結合的產物。
在紅河南岸哈尼族的梯田農業中,水以奇特的方式貫穿於農業生態循環系統中。高山森林孕育的溪流水潭順著盤山而下的水溝,流入村寨,流入梯田,梯田連接,水溝縱橫,自上而下,長流不息,最後匯入炎熱河谷穀底的江河湖泊,又蒸發升空,化為高山森林上的雲霧陰雨,如此反復,生生不息。
哈尼族有一俗話“要種田在山下,要生娃娃在山腰”。氣候溫和的半山腰,成為了哈尼族理想的居住地,他們在中半山的向陽坡上建造房屋,形成村落。在村寨周圍、房前屋後開闢菜園,修築道路與各村寨連接。高山源泉引入村中用之不竭。從村寨邊至山腳河谷的整個下半山,就是層層梯田。這裡氣溫較高,濕度較大,適於稻穀生長。梯田雖大小不一,形狀各異,卻錯落有致,能互相溝通,層層相疊,鋪滿群山,梯田間有小道相互通行。哈尼族還善於種茶。哈尼族種植茶葉的歷史相當久遠,哈尼族地區的茶葉產量已占雲南全省產量的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