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導讀:哈尼梯田不僅是珍貴的文化遺產,更是紅河南岸人民賴以生存的家園。紅河哈尼梯田廣泛分佈在元陽、紅河、綠春、金平四縣,約11000平方公里的哀牢山南麓,水稻梯田面積達54700公頃,其中遺產區(元陽申遺核心區)面積約300平方公里,水稻梯田面積8867公頃。
雲南省的紅河哈尼梯田像一座“金山”,千百年來,哈尼人民辛勤地耕耘,盡情地呵護它、深愛它,在這裡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構築了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度同構的人與自然高度協調的生態系統。2010年6月,“哈尼稻作梯田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正式列入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試點;2012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紅河哈尼梯田被確定為中國2013年世界文化遺產申報項目。
哈尼梯田不僅是珍貴的文化遺產,更是紅河南岸人民賴以生存的家園。紅河哈尼梯田廣泛分佈在元陽、紅河、綠春、金平四縣,約11000平方公里的哀牢山南麓,水稻梯田面積達54700公頃,其中遺產區(元陽申遺核心區)面積約300平方公里,水稻梯田面積8867公頃。它規模宏大、氣勢磅礴,展現了極富審美價值的山地稻作景觀,是世界性頂級文化旅遊的優勢資源。有效保護和利用哈尼梯田的優勢資源,破解對遺產地急功近利的商業化以及過度開發行為帶來的難題,探索一條遺產地文化旅遊科學發展的途徑,對於哈尼梯田的整體保護,傳承民族優秀文化,促進邊疆各族群眾脫貧致富,使文化遺產保護成果惠及人民群眾,促進遺產地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哈尼梯田文化遺產的價值體現
歷史價值、科學價值、藝術價值。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相區別,它體現了人類物質文明、精神文明與大自然達成的平衡與和諧,強調人與環境共存、可持續發展。西元7世紀,哈尼族先民歷經長期遷徙,在哀牢山區建立了以梯田稻作農耕系統為核心的獨特的地域文化,它所包含的元素作為這一歷史過程的遺存,是以哈尼族為主的世居少數民族生存、發展歷史的真實見證。它所展現的可持續生態觀和精湛的稻作農業技術,包含著豐富且深刻的、從科學哲學到科學技術意義上的價值,是罕有的反映農業文明、活的文化景觀的傑出代表。它以中國特有的“天人合一”思想構築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優美環境,是人類與自然共同創造的傑作。紅河哈尼梯田不僅以其宏大、磅礴、壯美的農業景觀展示了哈尼等世居民族的生存傑作,同時創造了一系列與梯田稻作農耕文化息息相關的宗教、節慶、禮儀、歌舞、服飾等,具有突出的藝術價值。在哈尼梯田產生與發展的過程中,哈尼等世居民族始終遵循著嚴格的生態倫理與價值觀,尤其是對原始宗教及對萬物有神的尊崇,保護了遺產地的生物多樣性,這與延續至今的文化多樣性共同成為哈尼梯田文化景觀遺產得以穩固發展的基石與動力,其展示的發展觀在今天仍然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
文化旅遊價值。隨著紅河哈尼梯田申遺進程的加快,哈尼梯田文化旅遊價值逐漸凸顯,旅遊日益升溫且產生巨大的“金山”效應。哈尼梯田厚重的歷史積澱了多元的民族文化,形成了獨特的梯田文化旅遊資源,是遠古以來活態的文化旅遊景觀,具有文化旅遊突出的人文內涵。
哈尼梯田文化遺產旅遊開發的對策建議
哈尼梯田蘊藏的厚重的歷史文化價值是發展文化旅遊業的基石。樹立哈尼梯田遺產保護的可持續發展觀,提高遺產利用的品位,充實遺產開發的內涵,對於展現哈尼梯田價值具有重大而深遠的現實意義。
樹立哈尼梯田正確的保護理念。哈尼梯田的價值主要體現在文化和生態上,用於旅遊觀光的經濟價值則處於其次地位。在處理保護與開發的問題上,應樹立“保護第一,永續利用”的理念,擔負起保護、展示和遺傳後代的責任,把遺產的保護放在第一位,把開發利用放在第二位,既要充分利用哈尼梯田獨特的資源發展地區經濟,同時要保護生態環境及生物多樣性,保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融,絕不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犧牲哈尼梯田的資源和環境,從而保護好哈尼梯田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包括梯田、村寨、森林和水系,使哈尼梯田得以持續耕耘,村寨保持古樸的傳統風貌,森林和水系不被破壞,確保哈尼梯田生態系統的真實性、完整性和持久性。
制定哈尼梯田保護與利用規劃。從哈尼梯田保護與開發利用的需要出發,在《紅河哈尼梯田保護管理規劃》的框架下,組織編制好《紅河哈尼梯田文化旅遊業發展規劃》,真正做到目標明確,定位清晰,功能互補,協調統一。在《規劃》指導下,深入對各景區景點進行調查和評估,針對每一景區景點的不同特點、容量規模和基本佈局,制定各景區景點的詳細規劃,嚴格規範各景區景點的管理和建設行為,在實際工作中妥善處理保護與開發的矛盾,把哈尼梯田的管理、開發和建設納入到科學化、規範化和制度化軌道,使哈尼梯田的保護與開發走上良性迴圈的道路。
推進哈尼梯田保護管理體制創新。在紅河哈尼梯田申遺的過程中,雲南省人大常委會審議批准了《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哈尼梯田保護管理條例》,紅河州制定了《紅河哈尼梯田保護管理規劃》、《紅河哈尼梯田保護管理辦法》,規定了紅河哈尼梯田的管理體制,其中明確規定“州人民政府統一負責哈尼梯田的保護工作;州人民政府設立州哈尼梯田管理機構,負責哈尼梯田保護、管理和利用工作的綜合協調和監督指導;縣人民政府設立縣哈尼梯田管理機構,負責哈尼梯田的日常保護、管理和監測工作,並同時接受州哈尼梯田管理機構的監督指導”。地方法規正式確認了紅河哈尼梯田的管理體制。在此管理體制下,紅河哈尼梯田的文化旅遊開發,應根據政府授權,由哈尼梯田管理機構和旅遊企業行使相應的行政執法權和特許經營權,在制定哈尼梯田文化旅遊發展規劃、建設方案審批、景區運營和資源保護監管方面展開工作,同時接受政府相關部門的指導和監督。
探索哈尼梯田文化旅遊開發模式。一要遵循“嚴格保護、統一管理、合理開發、永續利用”的方針,將哈尼梯田“保護、開發、經營、反哺”集為一體,在政府主導下,用市場運作的手段,統籌做好哈尼梯田旅遊資源的一體化管理。二要樹立特色鮮明的文化旅遊目的地形象。以梯田旅遊觀光為基礎,建立哈尼梯田文化景觀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相融合的旅遊產品體系,以豐富的遺產資源要素為核心,加快對旅遊配套設施、旅遊環境、旅遊線路、遊客參與體驗的活動專案的開發建設。三要確立哈尼梯田文化旅遊產業導向。注重哈尼梯田資源、資本、市場和農耕文化軟實力建設,推動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轉化,從而增強資源掌控、項目孵化、產業培育能力,走出一條有特色的遺產保護利用之路。
建立哈尼梯田文化旅遊扶貧機制。目前,遺產地相當一部分群眾還生活在貧困狀態中。他們是哈尼梯田的創造者和使用者,同時也是哈尼梯田保護發展和傳承的主體,理應在梯田文化旅遊發展中得到更多惠益。一是在政府主導下,建立國家旅遊扶貧實驗區,依託梯田文化遺產資源,完善旅遊扶貧機制,使旅遊扶貧更好地為遺產地經濟發展服務。二是建立遺產地生態補償機制。現階段可從門票收入中按一定比例提取生態補償基金,用於扶持遺產地經濟發展。依託哈尼梯田文化遺產資源從事旅遊觀光和各種經營服務活動的單位和個人,還應繳納文化遺產資源維護費。三是在發展遺產文化旅遊中,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應採取科學的開發策略,通過產業帶動,積極引導哈尼等各族群眾自覺保護梯田,同時加大對哈尼梯田農業生產的資金扶持和技術支援,挖掘綠色食品生產潛力,發展林下經濟、水面經濟,開發梯田紅米、梯田魚、梯田茶等無污染、高品質、純天然的山區特色產品,著力打造哈尼歌舞、長街宴、原始宗教、節慶等民俗文化,利用哈尼村寨幫助村民發展農家客棧,使其參與到旅遊服務中增收致富。
完善建設項目提前申報制度。紅河旅遊的核心價值在哈尼梯田。作為一種稀缺的文化遺產資源,哈尼梯田以獨特的梯田風光、高山雲海、哈尼村寨、稻作農耕文化蜚聲海內外,受到海內外遊客的青睞。為避免建設性破壞事件的發生,應按照申遺要求,儘快建立起專門針對各種商業專案、旅遊開發及農、林、水、交通等重大開發項目的提前申報制度。通過建立提前申報制度,規避各種因改造與開發行為給遺產資源、梯田景觀及哈尼文化帶來衝擊的可能。同時,還應建立嚴格的專家評審制度和嚴厲的責任追究制度。
審慎實施哈尼梯田開發建設項目。哈尼梯田是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留下來的珍貴遺產,具有易受破壞的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不能盲目地把旅遊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對立起來。要在保護的前提下,科學論證,審慎決策,時序開發,避免人工化、商業化、城市化行為的過度開發。在哈尼梯田遺產區域內的建設應當保持哈尼特色和歷史風貌,與周圍自然景觀相協調,達到以物襯景的效果。村寨的修繕、改造或新建民居等建築物、構築物,應當注重傳統的建築風格和傳統工藝技術的傳承。對文化旅遊設施項目,應依託自然地形地貌做好“山”和“旅”的文章,使遊客形成一個生活在風景裡、沉浸在文化中的體驗。建築物應依山就勢,順其自然,宜低不宜高,宜藏不宜露,宜素不宜豔,宜襯景不宜敗景,產生既是景觀、又能觀景的效果。
精心打造哈尼梯田世界文化品牌。哈尼梯田遺產的本質是活的文化,這種文化賦予了哈尼梯田強大的生命力。隨著旅遊市場對文化的需求不斷增強,哈尼梯田旅遊在升溫,申遺也帶來了極大的品牌效應,知名度和影響力顯著提升。在建設“哈尼特色、中國一流、世界知名”的旅遊目的地中,要將哈尼梯田打造成紅河對外發展的“金名片”,產生“金山”效應,推動哈尼梯田特色文化旅遊的發展。一要緊緊地握住遺產這張名片。深入挖掘哈尼梯田文化景觀的品牌價值,做好生態品牌、哈尼農耕文化品牌這兩篇大文章。二要將哈尼梯田的優美景觀和哈尼稻作農耕文化的厚重相融合。充分挖掘梯田遺產中的文化留存,將更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進來,全面展示哈尼梯田美麗的自然魅力,著力彰顯哈尼文化深厚的人文神韻,使哈尼梯田文化旅遊的內涵體現得更加完整和深刻。三要建立一支遺產地農耕文化的研究隊伍和吸納中外專家學者參與的運作機制,廣泛發揮政府和民間的、各行各界的力量,不斷擴大和加深對哈尼農耕文化的研討,豐富品牌建設的內涵。同時,加大對相關研究專案和品牌建設的資金扶持和支援力度,確保哈尼梯田文化研究和品牌建設持續有力地發展。
作者 唐建華 雲南世博旅遊集團研究員
原載2012年第8期《社會主義論壇》“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跨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