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攝影網(簡體) 雲南攝影網(繁體)
歡迎來到雲南攝影網 - 元陽梯田攝影頻道,本網是雲南攝影專門網站
旨在提供元陽梯田元謀土林東川紅土地羅平油菜花怒江大峽谷梅裡雪山稻城-亞丁攝影的專業資訊
為攝影團隊攝影提供專業的行程規劃、酒店預定、攝影包車等相關服務

元陽梯田的歷史文化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3/2/20

哈尼族是中國人口在百萬以上的十餘個少數民族之一,總人口達132.52萬人。哈尼族自古以來就是耕種梯田的民族,梯田文化就是哈尼族的代表性文化。據中國最古老的史書《尚書》記載,早在3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哈尼族先民“和夷”在其所居之“黑水”(今四川省大渡河、雅礱江、安寧河流域)已經開墾梯田,進行水稻耕作。自唐朝初期(1200年前)的哈尼族在紅河南岸哀牢山區定居下來並開墾大量梯田之後,梯田文化就成為整個哈尼族的靈魂。

哈尼祖先在上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用整個民族的心力來挖築梯田。哈尼人只有一把短柄鋤頭、一身錚錚鐵骨,只有胸中萬丈的豪情及腦中過人的智慧,為了開築梯田他們投入了生命的全部。一個哈尼人如何把他的一生與梯田纏繞在一起,通過一個普通的民俗“命名禮”就可以看出來:哈尼人出生時,家人要舉行梯田勞動儀式,在院子地上畫出象徵梯田的方格,如果生男孩,就由一個七八歲的男孩用小鋤頭在方格內表演挖梯田的動作;如果生女孩,就由一個七八歲的女孩在方格代表的“梯田”裡表演摸螺螄拿黃鱔的動作,經過這一儀式才能擁有自己正式的名字,真正成為村寨裡的一員。哈尼人出生後將一生投放在梯田裡,去世後仍然埋放在梯田旁邊的山坡上,在另外一個世界裡守望著梯田。哈尼族就是這樣一代一代地,祖祖輩輩永不中斷、永不鬆懈地把巍巍哀牢山的千山萬壑都開墾成片片田山。有專家說過:“每道梯田的下面,都掩埋著我們祖先累累的白骨,每塊梯田是用祖先們的生命和鮮血壘成。也正因此,我們祖先把他們的偉大力量和崇高人格鐫刻在大山之上,成為後代兒孫,成為全人類永恆的驕傲和榮耀!”

元陽梯田 

在梯田耕作上哈尼族形成了一整套科學合理的方法和制度。這種方法就是在找地開田時,要找不怕風吹、向陽、平緩、無病蟲害、雀鳥不來吃又終年保水的肥沃坡地,開成臺地後先種三年旱地,待其土熟,再壘埂放水把它變成梯田。哈尼族是通過挖築溝渠來解決梯田用水的,古歌也唱到祖先們是如何在高山深箐和崖石上克服千難萬險挖溝的,他們遇到繞不開的巨大岩石,就在岩石上堆上許多乾柴,放火把石頭燒紅,然後用竹筒背來冷水澆上去炸開石頭,這樣就可以挖溝了。古歌稱這樣的挖溝是“挖出了岩神的三朵肝花,挖出了岩神的七朵腰花”,這是多麼令人驚奇的景象啊!梯田要求田面要整理得很平,但古代沒有測量儀器,怎麼辦呢?“田不平不要緊,請水兄弟來幫忙找平”,祖先們用放水準田法解決了這個問題。這些都是哈尼祖先智慧和創造精神的表現。

圍繞著梯田構築和大溝挖掘,哈尼族發明了一套嚴密有效的用水制度,從開溝挖渠、用工投入,到溝權所屬、水量分配、溝渠管理和維修等,無不精心經營。如水源管理則發明了“水木刻”。這是根據各家權益設置的劃有不同刻度的橫木,安放在各家田塊的入水口,隨著溝水流動來調節各家各戶的用水,如此公平合理而又科學的管理,保證了每塊梯田都能得到充足的水量供給。

對稻作之民來說,水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肥,哈尼族利用村寨在上,梯田在下的地理優勢,發明了“沖肥法”。每個村寨都挖有公用積肥塘,牛馬牲畜的糞便污水貯蓄於內,經年累月,漚得烏黑發臭,成為高效農家肥,春耕時節挖開塘口,從大溝中放水將其沖入田中。屆時舉寨歡騰,男女老少紛紛出動,有的還特意穿上盛裝,宛若過節般熱鬧。大家爭先恐後用鋤頭釘鈀攪動糊狀發黑的肥水,使其順暢下淌,沿溝一路均有專人照料疏導,使肥水涓滴不漏悉數入田。這一方法省去了大量運肥勞力。平時牛馬豬羊放牧山野,畜糞堆 積在山,六七月大雨潑瓢而至,將滿山畜糞和腐殖土沖刷而下,來到山腰,被哈尼族的大溝攔腰截入,順水紛注入田,此時稻穀恰值揚花孕穗,正須追肥,自然沖肥正好解決了這及時之需。 哈尼族是一個善於和大自然親密相處的民族,自稱為“摩咪然裡”,即“天然神之子”。“天”是大自然的象徵,即哈尼族是大自然之子。他們將自己的村寨建築在森林下方的的山凹中,村寨下方就是一片連一片的梯田。在長期的生產活動中,哈尼族興作了一套相應的文化宗教禮儀,重要的有二月的“艾瑪突”節,為春耕大忙前生理與心理的準備,儀為祭祀村寨守護神“艾瑪”;有六月的“苦紮紮”節(六月年),為秋收前人們的身心調適,儀為祭祀天神,屆時邀神同慶,人神共樂;有十月的“咂勒特”節(十月年),為豐收之後辭舊迎新的佳節,儀為祭祖認宗。這些活動對於保護山林、水源、土地和維護村寨的安全,團結全體民族人員,溝通人和大自然、人和人的關係,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元陽哈尼族梯田從古至今始終是一個充滿生命活力的大系統,今天它仍然是哈尼族人民物質和精神生活的根本。166689畝梯田在養育著336971個農業人口,高山上的63958.4公頃森林提供著全縣人民的生活用水和農田用水,全縣4653條水溝幹渠仍在灌溉著千山萬嶺之上的梯田,這就是元陽哈尼族梯田奇觀的突出特點。它不像長城、故宮、秦始皇陵、埃及金字塔、印度泰姬陵等已失去功能的古跡,也不像泰山、黃山、尼加拉瓜大瀑布等單純的自然景觀,也不像曲阜孔廟、拉薩布達拉宮、北京頤和園等單純的人文創造,它是哈尼族人民與哀牢山大自然相融的相諧互促互補的天人合一的人類大創造,是文化與自然巧妙結合的產物。

大約從十四世紀起,梯田的墾殖技術已經遍佈中國和東南亞地區。不過,無論是從規模還是審美的角度上看,絕少有地方能與元陽的梯田相媲美。哈尼族人在哀勞山的深處,開闢出眼前這層疊起伏的梯田,據說,明朝的皇帝曾經稱讚其為“山嶽神雕手”,由此可見,這裡的梯田確實稱得上是一項以天地為底的藝術傑作。一年四季,梯田皆有其美。哈尼族人習慣在每年六月插秧,因此夏天的元陽,到處是一片青蔥稻浪。

到了十月,隨著作物的豐收,山野也變為了金黃色,但看梯田最美的季節永遠是冬天,因為注水後的梯田會閃現出銀白色的光芒,從而凸顯出梯田的婀娜曲折的輪廓。

在日出開始前,梯田優美的輪廓已經在黎明的晨曦中若隱若現,站在高處俯瞰下去,宛若一幅極其淡雅的水墨畫。當太陽從東方生起後,紅色的朝陽投射在西側的村莊上,四周的顏色也隨著太陽的升高而不斷變幻,那種多彩與爛漫,不由得讓人陶醉。

壩達和老虎嘴的日落,同樣讓人驚豔。隨著夕陽的餘輝逐漸散去,兩處梯田會變幻出綺麗的色彩。當這種色彩與田埂的線條交織時,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幅極其動人的彩繪版畫。與此相比,龍樹壩梯田則呈現出另外一種情調,它小巧、豔麗,像是藏在大山深處的田園。由於龍樹壩的浮萍較多,這裡的梯田會呈現出赤紅色,因此,在浮萍變色的季節裡,總會有大批攝影師前來拍照。

目前,元陽境內聚居著哈尼族、彝族、傣族、苗族、瑤族、壯族、漢族等民族的居民。其中,哈尼族的比例比較大,他們祖居住于以元陽老縣城為中心的村寨裡,哈尼族人早已習慣了大山裡的勞作,他們只是偶爾到鎮上採辦些貨物,然後便回到梯田深處,繼續他們的寧靜生活。

元陽境內最有特色的哈尼族村寨叫箐口,它距離老縣城並不遠,站在公路旁,遊人就能俯瞰整個村寨。哈尼人的房屋很有特色,總共分三層,最底下的一層用來養牲畜,二層住人,頂層則是倉庫。由於其棚頂用茅草搭成,遠遠看去像是一個蘑菇,因此這種房屋也被稱作“蘑菇房”,它是哈尼村莊的標誌性建築。在元陽旅行時,我最喜愛的就是這種奇特的房屋,大大小小的蘑菇房點綴在梯田裡,讓人感覺進入了童話世界。

沿著公路旁的村道走下去,還要約半小時才能到箐口,一路上兩邊都是梯田,偶爾能看到婦女在耕種。與雲南山區的許多民族一樣,哈尼族的農活也經常由女人來承擔,成年男子則負責帶孩子。相對來說,他們要悠閒許多。

雖然墾殖梯田需要砍伐山林,但實際上,哈尼族人一向注重對樹木的保護,他們往往把樹木同祖先相聯繫,每年三月,還會舉行盛大的祭樹神的活動。據當地人講,箐口目前有一百八十多戶人家,八百餘口人,即使在元陽境內,箐口也算是比較大的寨子。在村子的中央,有座專為節慶設計的廣場,由於旅遊業的發展,哈尼族人已經開始有意識地推廣他們的傳統文化。在過去的幾年裡,這裡先後舉辦過長街宴、苦紮紮、十月年、錐牛祭祀等慶典活動,廣場東側還有兩面銅鼓,其後是箐口人自己開辦的哈尼族文化博物館。

山林、小溪、村寨與梯田是哈尼族人最珍視的四樣事物。在傳統的哈尼族人看來,他們所實現的對梯田的開墾根本不是外人所想像的對自然的征服。他們相信在周遭的山水間存在著眾多主管自然的神靈,哈尼族人寓居於此,只是接受著神的眷顧。正是這樣,這個民族才會以絕妙的手法,將梯田雕琢得靈妙非凡,他們在終日虛無縹緲的霧氣下,努力追求一種與自然的和諧。

關於我們』『常見問題』『預定說明
Copyright©2012-2023 雲南攝影網(www.seeyunnan.net)版權所有
電話:+86-871-63338882 || 手機:18908891220
點擊這裡給我發消息 點擊這裡給我發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