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攝影網(簡體) 雲南攝影網(繁體)
歡迎來到雲南攝影網 - 元謀土林攝影頻道,本網是雲南攝影專門網站
旨在提供元陽梯田元謀土林東川紅土地羅平油菜花怒江大峽谷梅裡雪山稻城-亞丁攝影的專業資訊
為攝影團隊攝影提供專業的行程規劃、酒店預定、攝影包車等相關服務

畢摩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3/2/20
畢摩

“畢摩”是彝族中的知識份子。他精通彝文和經書,是彝族文化的維護者和傳播者。明代以前,他參政議事,明代以後,就轉到民間教學、占卜或主持婚祭活動。有正式資格的“畢摩”,一般都有“卡啦”。“卡啦”彝語是帽子,“畢摩”的“卡啦”是用金竹編制的圓形帽子。編好一頂“卡啦”約需一年半的時間。按照習俗,編制“卡啦”要擇吉祥的日子,而一個月又只有一個吉日,這天一過,就得等待下一個吉祥日到來才能繼續編制。照此下去,直到編好為止。名為一年半,實際只用了十幾天。據說,鷹曾經保護過彝族祖先阿扣和阿七兄弟。鷹就成了彝族的恩鳥,受到崇拜,因此在“卡啦”下面還要裝上一對鷹爪。“卡啦”不常用,只是做大齋、中齋、小齋才用。大齋一般三十年至六十年才做一次。做過一次齋,就在“卡啦”的頂上鋪粘一層氊子作為歷史記錄。所以,只要數一數“卡啦”頂上氊子層數,就可知道它的年歲了。

彝族原始宗教:彝族及其先民的宗教信仰,經歷了從原始宗教的圖騰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英雄崇拜到向人為宗教過渡和發展的地程。以崇敬虎為中心的圖騰崇拜,以崇火祀水為代表的自然崇拜,以葫蘆或石頭崇拜為主要形式的生殖崇拜,以祭祀祖先和製作祖靈為代表的祖先崇拜,還在英雄崇拜、鬼神崇拜、靈物崇拜,相信萬物有靈,祖先的神靈會保護庇佑兒孫等等原始宗教的信爺儀式及其神話傳說,迄今在彝族社會中仍有保留和殘存。創世紀史詩《梅葛》和眾多彝文典籍的記載,以及表現於生產、生活中的許多習俗,或多或少地反映出彝族先民在原始宗教信爺方面的內容。

在南北朝至唐代,彝族的原始宗教與地方政權組織緊密結合,形成了“大部落有大鬼主,百家則置小鬼主”局面,大鬼主直接由地方奠長或稱霸南中的爨氏家族充任,集政權和神權於一身。有的地方則只是在酋長身邊設掌管祭祀的人物,即《新唐書》所說的:“夷人尚鬼,謂祭者為鬼主”,鬼主即是彝語所說的畢摩。直到元代李京在《雲南志略》中尚稱畢摩為“酋長左右須臾不可離”的神職人員。

祭祀用的法器、法帽:彝族稱之為“畢羅波”或“唄嗄蘭”,是畢摩神力的象徵。是一種用竹、藤、篾混編而成的斗笠,但複雜的程式卻顯示了風格獨具的文化內涵。法帽為兩層編織,頂高約20釐米,上敷一層黑色的薄氈,用柏木薄板製成7~9個小型鳥狀物,間布於中間。下層織成無數六角形花椒眼,或織成7~9個螃蟹形狀。兩側分別懸掛著一對鷹與飾帶,飾帶長約45釐米,上部于黑布上繡有彝族傳統花紋,紋飾深沉古樸,並綴有玉石、銀、滑石製成的飾物;下部為黑絲帶。

法衣:是一種特製的斗篷,與帽飾等物相配套。斗篷分羊毛織品、絲織品或棉麻織品等種類,有黃、紅兩色。喪事祭祀時穿黃色,婚嫁喜事用紅色。當代的畢摩,在任何場合下做法事,都改穿黑色的棉麻長衫,或者披上具有宗教意味的披氈。

經書箱和經袋:彝族的古典文獻,熔宗教、科技、歷史、文藝為一爐,其中的宗教意味,彌溫始終。存放經書的專門木箱,系馬櫻花木所制,工藝考察。一般在書箱的左側刻一隻鷹,右側刻一隻雁,前面刻有彝文,意為“知識神佑護”。經書箱多供放于堂屋樓正壁神臺上。

神箭筒:彝族稱為“維圖”,用竹製成,口端呈虎口形,尾端製成龍尾形,意為取龍虎之“神”而庇佑自己,箭筒全長約40釐米,口塞為木質,內裝7~9根象徵神箭的小竹箭,上塗有黑、紅、黃3色彩漆。神箭之意不在“箭”,而在“神”,是畢摩做法事時的護法器物,用以鎮壓邪魔的騷擾。

神鈴:彝語稱“唄銖”或“畢居”,以生銅製成,聲音清脆悅耳。銅鈴有柄,柄用木或鐵製成。木柄的頂端,系用原木雕刻而成的人頭或虎頭;鐵柄的頂端,往往分為銳利的三叉。

神扇:彝語稱“勤克”,用木頭製成,或用竹篾編織,也有用蒼鷹羽毛編織的。木制神扇上面,有刀刻的原始圖案,途上土漆;竹編的神扇,則以土漆描繪圖案。圖案除原始的線條外,多以彝族所崇敬的鷹和虎為主。畢摩做祭祀時,除了舞刀、弄箭、揮鈴,更多的時候是搖扇。此刻畢摩的動作很有講究:神扇向內揮動時,意為召請神靈;向外揮動時,意為驅趕邪魔。

  • 上一條資訊: 沒有了
  • 下一條資訊:
  • 關於我們』『常見問題』『預定說明
    Copyright©2012-2023 雲南攝影網(www.seeyunnan.net)版權所有
    電話:+86-871-63338882 || 手機:18908891220
    點擊這裡給我發消息 點擊這裡給我發消息